我想各家各戶大部分都會種植點什麼,不管是觀葉植物或是花卉,甚至在家裡種點菜
或許在室內及花卉的部分,很多人雖然想使用有機種植的想法,但多數都會遇到因為土壤招蟲
土壤發霉等等因素而改用無機介質栽培及化學肥料,現在最常聽到及普遍的緩釋肥就是化肥的一種
少量及沒有空閒的人確實很需要,但如果有時間以及想種點菜的,我相信大多數還是願意以有機種植來施作
先講室內會遇到的土壤招蟲和發霉問題,長期潮濕,不過這不是主因,而是有機質與微生物太多導致
排除土壤本身就有問題,在室內種植的土壤本來就應先以蒸汽或熱水消除大部分病源
長期潮濕會導致的問題相信部分家庭都會遇到像是壁癌發綠發黑,這部分在土壤也是一樣,室內種植的容器可以改善一部分,像是使用陶盆,空氣流通之類
另外一部分則是架空與接水盤的高度,和接水盤澆水後倒掉剩餘的水,避免蚊蟲及細菌的孳生
再來是室內施用有機肥的方式,通常一般人買一袋顆粒有機肥就施撒下去盆土表面,或只埋在淺層土都是很容易招蟲的
如果你的室內植物盆栽土壤很少,建議你先將顆粒有機肥找個無孔容器,將所有顆粒有機肥倒進去在混合一點土,拿去淋點雨或是澆一些雨水,再蓋上一層厚的乾燥土壤放置室外無雨空間約一個月再施用
這樣能避免各種品牌的顆粒有機肥不同的發酵程度繼續陳化
如果室內植物盆土足夠多,可以將少許顆粒有機肥施用在深約4~5公分的土壤中,顆粒有機肥施用後需要澆一次透水
至於施用顆粒有機肥間格沒有一定,依植物生長情況而變化,像是休眠期不施肥,服盆期不施肥,幼苗期不施肥(四片真葉之前,不包含子葉),其餘正常約1~2個月施用一次(短期作物不適此列)
再來說說室外植物,雜草、樹,為何沒有人施肥的草與樹可以永續生長,空氣中最多的氣體就是氮氣,其次才是氧氣,對植物而言,氮、氧、二氧化碳、水、光線,製造葡萄糖給微生物,一系列組成的循環
其中葡萄糖讓微生物有了能量,大雷雨強制給的氮,和下雨帶來的少量有機氮(需微生物分解),就是室外淋雨的植物能永續生長的關鍵
所以如果你的室外植物淋不到雨水,或是沒有額外設置蓄雨水的話,當你施用尚未陳化的肥料後,因微生物也需要消耗氮,這樣原本的土壤中氮可能會不足,尤其是施用的量越多
像是一般使用堆肥,會以20%~25%堆肥與土壤混合的比例成為基肥,如果室外淋不到雨,可以使用15%堆肥與土壤混合的比例
相比顆粒有機肥的追肥來說,堆肥與土壤混合成的基肥大約會持續4個月,所以堆肥的使用量會比顆粒有機肥多,不能用堆肥混合土壤的使用量來判斷追肥的顆粒有機肥使用量
雖然上述室外有淋雨好像萬能,但都是有好有壞,例如永續生長的只有草跟樹,果樹或是瓜類在結果期,需要氮以外的元素,都容易因大量雨水流失,這也是為何需要多次追肥的原因
大約10年前,我也是剛接觸種植的新手,想要好就要最好,土壤用買的,種子用買的
當初不知為何很喜歡沙拉裡面的蘿蔓生菜,腦子一熱就想種植,一直吃,開始網路上尋找種植文章,土壤、肥料等等..
也就開始了咖啡渣堆肥,然後又買了兩小包德國 Klasmann 泥炭土(蔬菜栽培專用),還有種子袋
想說堆肥無敵好,然後就用了大約兩小包的泥炭土混咖啡渣堆肥,結果就是,種子的養分成功讓植物順利的成長到幼苗期,然後開始爛葉肥害,小經歷講完了,就是個被自然教育的傻子
然後就成為了現在完全不想花任何錢,卻想種植的傻子,看到網路上其他人用什麼波卡西桶和EM菌、木黴菌什麼的,我就在想,我如果花錢直接買肥料或是成品堆肥就好了,為何還要如此
理解堆肥的原理是模仿大自然生物循環降解的過程,然後加速它,所以我又開始尋找資料
將堆肥的一些知識再次學習一遍,總體來說,堆肥的最終目的有幾項,第一是源源不絕的肥料、第二是改善黏土質增加有機質使其鬆散,第三是怕死,想吃有機種植又無農藥的作物
上述大概只要有兩點成立就能成為動力使我成為勞力,那麼我就開始再次堆肥
堆肥需要的有機資材來源,家裡廚房的廚餘桶,由於我只是陽台小小堆一下而已,只要有油、肉類,骨頭,熟食通通不使用,主要是菜類、果皮、咖啡渣、茶葉渣、蛋殼,或是放到爛掉的水果、過期的豆腐、其他植物的殘體
我只打算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,所以蛋殼一定要打碎,其他植物殘體如果有木質部分也需要切小段或打碎,其餘有機資材的細碎程度取決於你打算堆肥的時間而定,如果你跟我一樣,可以都切段或小塊狀,如果你是打算玩那種24天就堆完的,全都丟進廚餘機乾燥後打成粉吧
找個桶子要有蓋子,底部打很多孔,利於排水與通氣,不要破壞整體支撐結構就好,底部多餘的水份排出找個接水盤或是你丟在土壤上都可以,這不是波卡西堆肥,不用留殘餘酵素
然後在桶子8~9分滿的部分打半圈的孔,利於通氣就好,為何不直接拿掉蓋子或是頂蓋打孔,主要是保持堆肥桶內的溼度
開始堆肥,底部一層乾土和小段樹枝或乾燥的葉子,量多少取決於你的有機資材和含水率,不過多少都是依經驗判斷,不是很重要
然後開始丟有機資材進去,丟完有機資材倒土壤或舊堆肥土進去,加雨水或除氯的水,然後鋪上一層你覺得蓋過有機資材的乾土,就這樣蓋起來,然後一周翻攪一次,想要快的話一周翻攪兩次
等你看到有機資材已經從大塊變成小塊或是已經看不太到的時候,開始倒乾土進去降低含水率,或是地區環境本身都是濕度50%以下和溫度有28度左右,打開蓋子放在有風的地方,也能降低含水率,就是耗時很長
至於含水率,我是抓不準,我依靠味道來判斷,如果有很重的屎味,代表含水率太高厭氧發酵了,要降低含水率,如果只是輕微的屎味,只需要多多翻攪就行了
等你感覺能輕鬆翻攪的時候,就開始進入了漫長的陳化期,一樣太乾補雨水,一周翻攪一次,天時地利人和你都有的話,最快兩個月就成了,不然就乖乖等待3~6個月的時間吧
自然生態麻,雖然我們借鑑讓種族更好的方法,終歸是以生存、利益、知識、未來這幾項環繞
那麼化肥帶來的好處我們都使用了,壞處還在未來,給下不知道幾代人的生存危機
不過在地球偏移自轉軌道導致的氣候天象問題上,算是小事情了
再以生存第一守則無恙的時期,做點對環境友好的事情總沒錯
--未完,待更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